妙手医生
作者:张勇枚 潞河医院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从腰部一直延伸至下肢。坐骨神经痛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多由坐骨神经受压或受损引起。其疼痛症状多样,轻者表现为下肢的轻微疼痛、麻木与不适感,重者则会出现沿坐骨神经走行的剧烈放射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行走困难、睡眠障碍以及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缓解坐骨神经痛症状、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腰椎间盘的退变使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髓核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引发疼痛。长期的腰部劳损、外伤、年龄增长等因素都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增加发病风险。
2. 腰椎管狭窄:腰椎管因各种原因(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导致管腔变窄,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产生疼痛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间歇性跛行。
3.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因外伤、劳损、炎症等原因发生痉挛、肥大,压迫坐骨神经,导致臀部及下肢疼痛。患者在臀部常有明显压痛点,且在髋关节内旋、内收时疼痛加剧。
发病机制
1. 机械压迫: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或狭窄的椎管直接压迫坐骨神经,使神经纤维受到挤压,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疼痛和感觉异常。同时,长期压迫还会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
2. 炎症反应:受压或受损的神经周围会出现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介质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同时加重神经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使疼痛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
康复评估
1. 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在一条10厘米长的直线上,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标记位置,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以此量化疼痛程度,便于评估治疗效果。此外,还需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灼痛、胀痛等)、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和缓解因素。
2. 神经功能评估:检查下肢的感觉功能,包括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通过针刺、触摸、温度刺激等方法判断神经感觉功能是否受损。评估下肢肌肉力量,如足背屈、跖屈、屈膝、伸膝等动作的力量,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将肌力分为0 - 5级,了解肌肉力量是否因神经损伤而减弱。检查神经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判断反射是否正常、亢进或减弱,辅助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
3. 关节活动度评估:测量髋关节、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观察关节活动是否受限,以及受限程度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1.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对身体进行牵拉,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坐骨神经的压迫。常用的有腰椎牵引,患者仰卧位,利用牵引床施加适当的牵引力,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3 - 1/2,每次牵引20 - 30分钟,每周3 - 5次,持续2 - 3周。牵引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牵引过度造成损伤。
2. 理疗:
• 热敷:使用热水袋、热毛巾或红外线照射等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每次热敷15 - 20分钟,每天2 - 3次,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防止烫伤。
• 按摩与推拿: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和臀部的按摩推拿,可缓解肌肉紧张,调整脊柱关节位置,减轻对神经的压迫。按摩手法包括揉法、滚法、按法、推法等,推拿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暴力操作加重病情。一般每周进行2 - 3次,每次30 - 60分钟。
• 电刺激疗法: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中频电疗法等,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疼痛。低频脉冲电刺激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中频电疗法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消炎作用。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参数,每次治疗20 - 30分钟,每天1 - 2次。
运动疗法
1. 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腹横肌、多裂肌、竖脊肌等,对维持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如进行平板支撑,患者双肘和双脚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腹部收紧,每次坚持30 - 60秒,逐渐增加时间,每天进行3 - 4组;仰卧抬腿,患者仰卧位,双腿伸直缓慢抬高,与地面成90°,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减轻腰椎对坐骨神经的压力。
2. 伸展运动:进行腰部和下肢的伸展运动,可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神经压迫。如进行腰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 - 15次,每天2 - 3组;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位,双腿伸直,慢慢抬高患侧下肢,尽量抬高至最大限度,保持3 - 5秒后放下,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以拉伸坐骨神经,减轻神经粘连。
3. 有氧运动:在疼痛缓解后,逐渐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身体耐力,有助于康复。散步时速度适中,每次30 - 60分钟,每天1 - 2次;游泳是一种非常适合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运动,水的浮力可减轻身体重量对脊柱和下肢的压力,每周可进行3 - 4次,每次30 - 60分钟。
药物治疗
1.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一般在疼痛发作时服用,注意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痛等,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 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2等药物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改善神经功能。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次0.5毫克,每天3次,持续服用2 - 3个月,有助于减轻坐骨神经痛引起的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3. 肌肉松弛剂:对于因肌肉紧张导致疼痛的患者,可使用乙哌立松、氯唑沙宗等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调整剂量,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等。
心理治疗
坐骨神经痛患者由于长期受疼痛困扰,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影响康复效果。心理治疗师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负面认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认识到情绪与疼痛之间的关系,调整思维方式,积极面对疾病;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可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疼痛带来的紧张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康复。
康复治疗注意事项
1. 治疗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和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不同患者对治疗方法的反应和耐受程度不同,需灵活调整治疗参数和方法,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循序渐进:康复治疗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强度、简单的治疗方法逐渐过渡到高强度、复杂的治疗方法。在运动疗法中,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疼痛加重或损伤。
3. 定期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关节活动度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一般每2 - 4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4. 预防复发:康复治疗后,患者需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姿势和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弯腰负重等不良姿势,加强腰部和下肢的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坐骨神经痛的复发。
结论
坐骨神经痛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相互配合。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可减轻疼痛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遵循治疗原则,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各项事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和理念将不断涌现,为坐骨神经痛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