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匡泽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 “心律失常” 这个陌生又令人不安的词汇。有人因偶发的心悸而焦虑,也有人对持续的心律异常不以为意。作为心脏跳动的 “异常节拍”,心律失常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与每个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命题。当心脏的节律脱离正常轨道,这场体内的 “节奏紊乱”,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深入了解心律失常,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科学的一次探索。心脏,作为人体的 “动力核心”,通过规律的收缩与舒张为全身输送血液。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遵循着精确的电传导系统:窦房结作为 “天然起搏器”,有序地发出电信号,经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等传导路径,最终抵达心室,使心脏以每分钟 60 - 100 次的稳定频率跳动。这种规律的跳动,如同精准的钟表,维持着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然而,当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无论是信号起源的紊乱,还是传导路径的阻滞,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诱因复杂多样,如同交织的网络,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层面来看,心脏疾病首当其冲,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会直接破坏心脏的电传导系统;电解质紊乱,如钾、钙、镁等元素失衡,也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从生活习惯角度而言,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让心脏持续处于 “加班” 状态,导致心肌疲劳;过量饮用咖啡、浓茶,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速;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增多,同样会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此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遗传因素,甚至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都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 “导火索”。
心律失常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如同隐藏在体内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轻微的心律失常,如偶发的早搏,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心悸、胸闷,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当心律失常持续存在或突然发作时,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会使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能力,导致血液循环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能危及生命。长期的心律失常还会增加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据统计,心律失常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万人死亡,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面对心律失常,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现代医学为防治心律失常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在预防方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肌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冥想、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已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服药,是预防心律失常发作的重要措施。在治疗方面,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调节心脏的电活动;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采用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方式,从根本上纠正心律失常。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律失常可归属于 “心悸”“怔忡” 等范畴。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痰瘀阻滞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采用益气养心、补血安神、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等治法,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心脏功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案。
心律失常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与每个人健康紧密相连的生活课题。了解心律失常的原理、诱因和防治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自身健康,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的旋律;保持心律的正常,就是守护生命的和谐乐章。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让我们从关注心律开始,用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心脏保驾护航,奏响生命最美的律动。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