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李丹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终末期肾病是肾内科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生直接危害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次以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生存期限;等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共200例。存活时间不足3个月的患者共25例,纳入观察组;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共175例,纳入对照组。入选标准:1)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2)年龄≥18岁;3)既往严重外伤、感染性疾病史; 4)沟通交流未出现障碍。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治疗及相关评估;2)合并其他危急重症;3)多次脑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心肺并发症;4)对血液透析治疗表现出严重不耐受者;5)病案资料缺失者。
收集并统计所有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男性/女性)、年龄(岁)、基础疾病糖尿病(n)、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g/24h)、心功能不全(n)、感染(n)等;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血常规(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含量、中性粒细胞比例)、肝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尿酸、血钙)及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及血脂指标测量均需在患者晨间空腹状态下进行,取其肘静脉血液5ml,在3000r/min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后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连续检测3次,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
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感染、心功能不全、基础疾病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现今终末期肾病多采用血液透析治疗,但部分患者仍旧可能因为诸多因素导致生存期限缩短。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后生存期限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提出,针对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指标分析及结果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结局,延长生存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感染与心功能不全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多存在感染与心功能不全症状,终末期肾病患者院内感染较难控制,而感染的发生直接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除此之外,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存在高血压、水负荷、血管钙化等症状,进而导致其心功能退化,最终导致心血管类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病死率同样明显提升[4]。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基础疾病糖尿病、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患者预后结局较差的主要原因。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血液透析治疗对患者临床现状具有一定的改善能力,但对其原发疾病控制效果较差,因此可能导致其预后结局较差[5]。白蛋白水平主要用于对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评估,白蛋白水平降低伴随患者营养状况失衡,各项机体功能不能得到恢复,因此病死风险提升;此外,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对白蛋白水平进行纠正改善,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对其生存期限的延长有重要价值[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该指标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增加,最终可能诱发患者死亡。中性粒细胞比例直接反应了机体健康水平,该指标表达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可能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还能评估患者免疫水平,中性粒细胞增多,机体免疫能力失衡,肾脏周围组织损伤程度增加,疾病预后改变,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基础疾病糖尿病、白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指标状况进行干预可一定程度优化治疗结局,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