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云医
作者:马云峰 良乡医院
便秘类型较多,中医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实证表现为进食量大、体内热盛,多采用消躁、排泻、通利、通便、清热祛湿等疗法;虚证者,适当补气补肾,效果较好。《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日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日阴结也。"
如老年便秘多属气虚、肾虚、气血不足、脾肾虚,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湿气重、气血不足以健脾、补气血、通便为主,效果较好;肝肾不足、阴虚内热、口干、大便羊粪状,以滋阴润燥为主。《金匮要略:“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便秘患者中,由痔疮所致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肛门周围静脉比较集中,便秘时,大便因缺少水分而变得干硬,解便时比正常用力更大,导致肛周静脉严重淤血从而形成痔疮。痔疮形成后,由于大便秘结干燥,排便时,往往会出现肛周疼痛,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排便,使本来秘结的大便因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分吸收,而更加秘结干燥。因此,在治疗便秘的同时必须治疗痔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治疗痔疮性便秘多以寒热虚实为纲,进行辨证施治。
便秘的分型与中医辨证治疗:便秘在临床上分实、虚两大类型。
实证表现身热面赤,唇干口臭,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病因多为阳盛体壮,平素过食辛辣、烧、烤、炸等厚味,致胃肠积热:或外感热病传里结于大肠,造成大便干燥坚硬、治宜泻执攻积、荡涤积滞,用急下存阴法。凡阳明腑实、腹满胀痛、内热肠燥、自汗、口渴,具备痞、满、燥、实四大症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润滑性泻药包括甘油、石蜡及多库酯钠等。甘油制剂如开塞露对通便疗效是基于其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对敏感阈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液体石蜡有软化大便作用,适用于避免用力排便的患者,但易发生脂质吸入性肺炎和肛周渗漏。长期应用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影响胡萝卜素、钙磷吸收。多库酯钠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该药本身不吸收,与其他药物合用可增加后者在胃肠道吸收,因而可增加疗效,但也增加不良反应。此类药物都不宜持久应用。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比健康时减少,粪质坚硬,并有不适的感觉,肠道、肛门无器质性病变。主要因腹肌萎缩,无力增加腹压,使粪便停留在结肠时间较长,粪便中的水分大量丢失,以致其干硬难以排泄。解便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两天以上,且坚硬干燥,或呈颗粒状似羊粪,常伴有左下腹胀闷不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腹痛、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长期便秘者,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口苦、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酸痛以及头痛、失眠等症状。
虚证多面色无华,形神不足,肌瘦乏力,气促汗出,心悸头晕,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所谓虚证乃本虚标实,或虚而挟实,便秘没有纯虚的。病因多与年老体衰,或病后、术后、产后气血两亏,致脾虚运化无权,肠道传送无力,血亏津少,不能濡润肠道,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更应引起警惕。治宜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用“增水行舟”法,以增液汤、麻仁丸等化裁,使其生津润肠、肠得润便即通。
如久蛋床铺,很少活动,食少无便意,肠少蠕动,可用益气宣肺润肠。如提壶揭盖法。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仅增液也应疏导,如下水道不通,徒放清水无益。便秘影响食少,食少又难疏导,互为因果关系。药用:黄芪15克、沙参12克、杏仁9克、陈皮6克、麻仁6克、鸡内金9克、黑芝麻12克、槟榔6克、水煎服。这样即能达到理气以通塞,增液以行滞的目的。
中药中药治疗便秘报道较多,按分型论治和按脏腑论治较多,分外还有成药、单味药。中医研究缺乏前瞻性,辨证分型和临床疗效标准不统一,缺乏相应的基础实验研究和远期疗效追踪观察。科学化、规范化、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极少,可重复性差。
综上所述,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以聚乙二醇为首选,其他药物必要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不应该长期使用。顾固性慢传输便秘和出口梗阻性便秘应该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因人而异。其他疗法为功能性便秘的一个补充,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正因为在中医治疗上还有许多不足,所以还有广阔发展空间。
(以上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妙手皮肤科医患交流群
妙手医生App
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