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方丽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加速瘫痪肢体与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优化脑部机能,显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从而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恢复治疗的启动应基于脑部病变达到基本稳定状态,临床表现为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症状显著缓解,以及受损脑功能逐步恢复的条件满足之时。针对此阶段的治疗策略,除延续既有的内科疗法外,应特别侧重于优化脑部血液循环与促进营养代谢的过程,适时引入并逐步增加使用具有扩张脑血管功能的药物,以全面支持脑部健康恢复。在药物治疗策略中,应优先考虑采用递增法,即初始阶段使用较低剂量,逐步上调至治疗所需的剂量水平;亦可采取逐步引入多种药物的方法,以实现更为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效果。在康复阶段,针对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高的患者,如偏瘫和失语症患者,早期启动并系统性实施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功能恢复,还能大幅度降低残疾风险,实现更为理想的康复效果。(1)防止再出血:
复发性脑出血作为脑血管疾病幸存者面临的关键健康挑战之一,不仅显著增加了死亡率,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功能恢复,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根据宋德根及其团队的研究报告, 再次发生脑出血的时间间隔范围从3个月到5年不等, 这一现象在他们同期研究的脑出血病例中占据了19.5%的比例(具体而言, 在总共297例脑出血病例中, 有58例出现了再次出血的情况)。初次发作后一年内复发的比例达到37.9%,两年内这一比例显著上升至75.8%,而三年内的复发率更是高达93%,这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病情会在三年内出现再发。
针对再出血的触发机制,Passeros等人通过综合变量分析揭示,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子并未显著关联于年龄、性别、高脂血症、吸烟习惯、重度饮酒以及糖尿病状态,相反,未能得到有效管理的高血压以及血管淀粉样变性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依据宋德根及其团队在国内的研究发现,再发出血的主要触发因素普遍归咎于高血压,紧随其后的则是情绪波动,包括但不限于激动与悲伤的情绪状态,以及糖尿病的影响。针对老年人再出血现象的分析显示,此类事件的患者通常伴随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既往病史;相比之下,由高脂血症引发的再出血事件则较为罕见。积极实施高血压的有效管理、合理调整治疗策略以精确控制糖尿病、并着重于情绪自我调节,遵循规律的生活作息,采取适宜的饮食习惯,以及及时有效的便秘治疗,共同构成了预防再发性脑出血的关键环节与综合策略。针对再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宋德根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58例病例全部采用内科疗法进行处理的事实。其中,病情得到改善的患者共计29例,而不幸离世的患者亦有29例,这表明在该样本中,好转与死亡的比例恰好均为50%,呈现出均衡的状态。
(2)药物治疗:
① 钙通道拮抗剂在脑出血后的应用:在血肿周边脑组织因缺血与缺氧而引发神经细胞钙超载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此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钙超载现象,预防细胞损伤并促进细胞存活,同时增强脑部微循环,提升脑血流量,从而实现对脑损伤的有效干预与恢复支持。常用的药物有: 尼莫地平(商品名:尼达尔)的剂量方案为每日三次,每次20~40毫克;或者选择尼莫地平(商品名:尼莫通),其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30毫克;桂利嗪(商品名:脑益嗪)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25毫克。低血压、 对于存在显著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相关治疗措施。
针对脑代谢激活策略,可考虑采用一系列促进神经代谢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吡拉西坦(脑复康)、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γ-氨酪酸、泛癸利酮(辅酶Q10)、维生素B族、维生素E以及具有扩张血管功能的药物。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传统方剂亦是有效的选择。
(3)饮食控制:
① 应提供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膳食,以确保机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总热能的全面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② 对于瘫痪患者而言,维持充分的水分摄入与均衡饮食尤为重要,尤其是应鼓励其经常摄取半流质食物。患者常常因担心频繁排尿导致水分摄入不足,这种认知误区实际上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在每日饮食规划中,应确保每餐既包含主食也配有汤品,特别是粥类食物,因其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是理想的选择。同时,适量摄入咸菜有助于增加水分摄入量,从而促进身体的水分平衡与代谢效率。针对那些选择不通过饮水来满足水分需求的人群,建议适量摄入富含水分的新鲜瓜果,以此作为预防便秘和降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有效策略。
③特别强调在饮食结构中确保充足的纤维素摄入量。为了预防便秘,应避免食物过于精细化摄入,而应均衡饮食,确保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取。忌浓茶、 酒类饮品、咖啡因制品以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等。
④为了促进健康,建议严格控制食盐与胆固醇的摄入量,并增加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支持机体代谢功能与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