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张学频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眩晕是一种主观性运动幻觉,常有旋转感或感觉摇摆、升降沉浮,倾倒等错觉,眼睛睁开时周围的景物便开始移动,因此它与晕厥症状明显不同。常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一般情况下运动可使眩晕加重。一、病因及分类
病因分为中枢性、周围性两类,鉴别主要依赖于一些伴随的症状(如耳聋、复视等)以及发作的特征与前后情况(如良性体位性眩晕)。患者可发生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但在脑
干损害时症状趋向持续,垂直性眼球震颤仅在脑干损害后出现。1.中枢性眩晕 脑干损害时可引起暂时性或长期性眩晕,但除非有确切的脑干特征,很难确定损害部位,如复视、构音障碍、锥体征和小脑征等。通常听力正常。如症状解除后眼球震额持续存在,则损害常为中枢性。原因包括:
(1)多发性硬化。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干或小脑中风发作。
(3)锁骨下盗血。
(4)血管畸形。
(5)基底偏头痛。
(6)Amold-Chiari 畸形。
(7)延髓空洞症。
(8)药物(抗惊厥药、酒精、巴比妥类)。
眩晕可以是复合性部分性癫痫发作的特征之一,经常与其他典型症状同时存在,颈椎关节强直很少引起眩晕。
2.外周性眩晕 定位的线索主要根据伴随的其他特征,如耳、耳鸣、耳内疼痛或发胀感,原因有:
(1)前庭神经损害:在脑膜炎、听神经瘤及其他小脑脑桥角肿瘤很少引起眩晕,即使不什耳聋时,也会有步态不稳:耳毒性作用的药物,如氨基糖背类、速尿等,易导致平衡失调而不是眩晕。
(2)内耳损害: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良性体位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头部受伤:感染(中耳炎,梅毒等);血管损害。
二、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
眩晕的典型临床表现有:
1.自身或周围物像旋转、摇摆、倾倒、上下左右转动等错觉。
2.眼球震颤。
3.而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4.平衡不稳,共济失调。
5.前庭神经功能试验及眼震电图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三、鉴别诊断
1.晕厥 晕厥是突然的、一过性的短暂意识丧失,多有诱因,如长时问站立、排尿、咳嗽等,一般不伴有眼球震颤。
2.假性眩晕(头晕) 主诉为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等不适感,多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为眼科、内科疾病、神经症或脑外伤引起,非前庭系统疾病所致。
3.病毒性迷路炎 病毒性迷路炎或称前庭神经源炎,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眩晕和平衡失调,常有持续几天的恶心、呕吐,其后可有数周的平衡失调感和位置性眩晕。在急性期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颤。听力检测正常,但在前庭功能的热试验时常有单侧的轻度软瘫。病毒学说还未证实,但在流行期问易发生此综合征,有时可能是脑干或内耳的
血管性原因。虽然常有一些难以觉察的中枢来源的体征,多发性硬化和小脑卒中时可有与此十分相似的症状。因为病毒性迷路炎的诊断,常会隐藏着诊断上的不完善,是否使用这一名称还值得讨论。除非在病毒流行期问,否则最好用“原因不明性眩晕”这一名称。4.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病,在中年进行性发病,但可有波动性,感觉神经性耳聋,偶尔有急性发作的耳鸣(常为单侧,至少在初期时)持续儿小时,甚至数天的丧失劳动能力的眩晕。由于膜迷路扩张,患耳可能有发胀感。
本病预后良好,病程可出现反复的发作,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但许多患者经
数年反复后白愈,仅10%左右可能留下耳、平衡功能障碍等后遗症。5.良性位置性眩晕 这是一种由头部运动引起的眩晕,通常是仰卧后把头转向一侧或另一侧时立即发生。如果持续体位的诱发则在数秒内眩晕症状消失,以后几分钟内重复相同体位不诱发。通常眩晕症状在几周内解除。临床上常可通过Halpike 试验来诱发,将患者迅速从坐位变为仰卧位,头部左右转动,在几秒潜伏期后,可引起眩晕和旋转性眼球震颤,热试验可有轻度软瘫,发作问期患者正常或仅有轻度的非特异性眩晕。
这种情况可发生于头部损伤数天或数周及病毒性迷路炎后,也可无明显原因。病因可能为内耳功能障碍。脑干和小脑的损害也可产生相似症状,但维持某种体位或重复进行时,眩晕和眼球震颤不会疲芳。
6.良性复发性眩晕 这是一种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的眩晕和眼球震颤的突然发作,有时在随后几天到几周有平衡障碍和位置性眩晕,无其他症状和病因。听力测验和冷热水试验均
正常,任何年龄均可发病。7.刘永纯综合征 刘永纯综合征又称贝一刘综合征或刘一贝综合征,这是历史上唯一被外国人承认以中国人命名的一个综合征,因内也有人称之为颈交感神经性眩晕。1954年刘贻德教授曾撰文介绍该综合征,颈椎病、颈椎不稳,以及颈部过伸、过屈运动等,均可造成对椎动脉周围后颈交感神经的刺激,出现眩晕症状。头晕与眩晕症状与颈部活动无关,多呈持续性,症状往往不太重,常伴有颈、枕、颜面部发热或疼痛过敏感,病侧手、颈、面部可以有多汗,病侧瞳孔可缩小,及耳鸣和视力障碍等。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