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郑国文 大兴区人民医院
在现代医疗中,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药物性周围神经病便是其中之一。它指的是由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害,了解如何发现、治疗以及预防它,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一、如何发现药物性周围神经病
(一)症状表现
感觉障碍: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常感到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一般从双脚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双腿,之后双手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患者在夜间休息时,会突然感觉双脚麻木,像有无数小针在扎,或者感觉皮肤表面有蚂蚁在爬动,严重影响睡眠。
疼痛:疼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间歇性刺痛,在活动或接触物体时疼痛可能加剧。有些患者描述疼痛如同电击一般,难以忍受,这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运动障碍: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表现为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等。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系鞋带、扣纽扣变得困难,走路时步伐不稳,容易摔倒。
腱反射改变: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会发现患者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正常情况下,敲击相应部位会引起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但在药物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身上,这种反射会变得不明显或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使用过的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以及是否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等。因为不同药物导致周围神经病的风险和表现各异,准确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至关重要。例如,某些化疗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病毒药物等都有较高的导致周围神经病的风险。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受损情况。用棉签轻触患者皮肤,检查其感觉是否正常;让患者进行握拳、伸指、抬腿等简单动作,观察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检查腱反射时,对比双侧反射的差异,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可以检测肌肉的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则能评估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在药物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常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疾病,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通过检测血糖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相关抗体检测排除)等。
二、药物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一)停用致病药物
一旦怀疑是药物性周围神经病,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大多数情况下,停用致病药物后,神经损伤不再继续加重,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在停药过程中,需注意某些药物不能突然停用,如抗癫痫药物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以免出现撤药综合征。
(二)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药物:补充维生素 B1、B6、B12 等 B 族维生素,它们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对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有重要作用。其中,甲钴胺是维生素 B12 的活性形式,能够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可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药。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己酮可可碱等,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神经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止痛药物: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中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药物成瘾。
(三)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按摩能够放松肌肉,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的修复。物理治疗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减弱和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如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药物性周围神经病的预防
(一)谨慎用药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尽量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对于有周围神经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更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的药物。
(二)密切观察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都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周围神经病的症状。患者要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后的不适,医生则要定期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定期监测
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性周围神经病虽然是药物治疗的一种不良反应,但通过提高对它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有效预防,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疗工作者,都应重视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共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