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杨芳 大兴区人民医院
脑梗,即脑梗死,又称脑梗塞,医学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脑梗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幸运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大部分脑梗是可以预防的。
一、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一)合理饮食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取至关重要。饱和脂肪常见于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以及一些加工食品,如油炸食品、糕点等。反式脂肪多存在于部分氢化植物油制成的食品中,像人造奶油、某些饼干等。过多摄入这些脂肪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进而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建议用不饱和脂肪替代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例如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应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减少肥肉和动物内脏的食用。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对预防脑梗大有裨益。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吸收,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脂水平。此外,它还能改善血糖代谢,降低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膳食纤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为 25 - 30 克。
控制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脑梗的首要危险因素。日常饮食中,许多加工食品和快餐含有大量的盐,如咸菜、腌肉、方便面等。我们应尽量减少这些食品的食用,同时在烹饪过程中控制盐的使用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调味料,如柠檬汁、醋、香料等,来增添食物的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优质蛋白对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都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例如,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豆类不仅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每天应保证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以满足身体需求,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脑梗风险。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泵血能力,使血管更加富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每周至少应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左右;高强度运动如跑步,速度可根据个人体能适当调整。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
力量训练:除了有氧运动,适当的力量训练也对预防脑梗有帮助。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可以选择使用哑铃、杠铃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也可以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自重训练。每周进行 2 - 3 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针对不同的肌肉群,每个动作进行 2 - 3 组,每组 8 - 12 次。注意力量训练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避免受伤。
运动频率和时间:为了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应保持规律的运动频率。最好每天都能进行一定时间的运动,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步行上下楼梯、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等。如果无法每天运动,也应保证每周至少有 3 - 5 天进行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应根据运动强度和个人体能合理安排,一般建议每次运动 30 - 60 分钟。运动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天气炎热或寒冷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容易形成血栓。同时,吸烟还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无论烟龄多长,戒烟后身体都会逐渐受益。可以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如戒烟贴、戒烟口香糖)以及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等方法来帮助戒烟。
限酒:过量饮酒同样会增加脑梗风险。酒精会影响血压、血脂代谢,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这些都可能增加脑梗的发病几率。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换算成常见的酒类,相当于男性每天饮用啤酒不超过 750 毫升,葡萄酒不超过 250 毫升,38 度白酒不超过 75 毫升,50 度白酒不超过 50 毫升;女性饮酒量相应减半。饮酒时应避免空腹饮酒,同时注意饮酒速度,不要过量饮酒。
(四)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激素分泌失调,血压、血糖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为了提高睡眠质量,应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避免晚上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过长,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对身体各个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系统,熬夜会导致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血管收缩功能异常。长期熬夜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应尽量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如果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熬夜,应在事后尽快补充睡眠,调整作息。
二、基础疾病管理
(一)高血压管理
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一般来说,血压正常范围为收缩压 90 - 139mmHg,舒张压 60 - 89mmHg。如果发现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血压测量应使用经过校准的合格血压计,测量前应安静休息 5 - 10 分钟,保持放松状态。
按时服药: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不同患者适合的药物可能不同。常见的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患者不应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脑梗风险。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还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前文所述,要控制盐摄入、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等。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血压非常重要,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通过综合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
(二)糖尿病管理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使用血糖仪自行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 3.9 - 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应低于 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 7% 以下。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根据病情,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降糖药物有多种类型,如磺脲类(如格列齐特)、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 - 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饮食和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同时,要合理分配三餐热量,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脑梗的发生风险。
(三)高血脂管理
血脂检查:定期进行血脂检查是了解血脂状况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对于有高血脂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血脂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正常情况下,总胆固醇应低于 5.2mmol/L,甘油三酯低于 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 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不低于 1.0mmol/L,女性不低于 1.3mmol/L。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血脂轻度升高的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往往可以有效控制血脂。这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血脂的不良影响。通过这些生活方式改变,部分患者的血脂可以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或血脂升高较为严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降脂药物。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非诺贝特)、烟酸类等。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贝特类药物则主要降低甘油三酯。患者应按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血脂,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通过控制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脑梗风险。
三、定期体检与风险评估
(一)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对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非常重要。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包括身体检查、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等项目。身体检查可以发现一些体表的异常体征,如血压测量、心肺听诊等;血液检查可以了解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血管、肝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定期体检,能够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梗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脑梗发生。
(二)风险评估
对于具有脑梗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年龄较大、有家族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应进行脑梗风险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危险因素,使用一些评估工具来计算患者的脑梗发病风险。例如,常用的弗明汉卒中风险评分(FRS),通过考虑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吸烟等因素,评估个体在未来 10 年内发生脑梗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对于高风险人群加强干预措施,降低脑梗发生几率。
妙手皮肤科医患交流群
妙手医生App
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