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梁金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脑出血,这个在脑血管疾病中令人闻风丧胆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据统计,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20%-3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了解脑出血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如何早期发现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至关重要。
脑出血的早期发现
症状表现
头痛:这是脑出血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头痛往往突然出现,且程度剧烈,与以往的头痛感觉截然不同。疼痛的部位多与出血部位相关,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常导致一侧头部疼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能引发全头部炸裂样疼痛。
呕吐:约一半的脑出血患者会出现呕吐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脑出血后,血液刺激了脑膜或引起颅内压升高,进而导致呕吐中枢受到刺激。呕吐多为喷射性,与一般的胃肠道不适引起的呕吐有所区别。
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突然感到一侧肢体无力,拿东西不稳,甚至无法正常行走。有的则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比如,原本可以灵活使用筷子夹菜,突然就夹不住了,或者走路时一侧下肢像拖着走一样。这种肢体的异常往往是脑出血影响了大脑对肢体运动和感觉的控制功能。
言语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理解他人的话语出现困难。比如,想说 “我要喝水”,却说成了 “我…… 要…… 那个…… 水”,这是因为大脑的语言中枢受到了出血的影响。
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嗜睡、昏睡逐渐发展到昏迷。嗜睡时,患者能被叫醒,但很快又会入睡;昏睡则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唤醒,且醒后意识模糊;昏迷时,患者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例如,家人呼唤患者名字,患者没有回应,摇晃身体也没有明显反应。
日常监测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日常监测尤为重要。要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过大,容易破裂出血。同时,要注意血糖、血脂的监测,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头颅 CT 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
脑出血的治疗
紧急处理
当怀疑患者发生脑出血时,现场的紧急处理至关重要。应立即让患者平卧,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加重出血。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有假牙,要及时取出。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120,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控制血压:血压过高会加重脑出血,因此需要及时控制血压。但降压不能过快、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硝普钠、乌拉地尔等,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
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血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可引发脑疝,危及生命。常用的降低颅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这些药物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止血药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 K1、氨甲环酸等,以促进止血。但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止血药物的疗效尚不确切。
手术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开颅手术,直接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这种手术方式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微创手术:包括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钻孔引流术是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将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内,通过引流将血肿排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则是利用内镜技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如按摩、针灸、理疗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肢体力量。作业治疗主要是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言语治疗则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帮助其恢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与坚持。
脑出血虽然凶险,但通过早期发现症状并及时就医,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以及后续积极的康复治疗,许多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脑出血的预防和早期识别,共同为健康保驾护航。
妙手皮肤科医患交流群
妙手医生App
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