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作者:孙铮 潞河医院
引言:冻伤是一种因低温寒冷侵袭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在寒冷地区以及冬季户外工作、运动爱好者中较为常见。冻伤不仅会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损伤,严重时还可能累及肌肉、骨骼,甚至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紊乱,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了解冻伤的治疗及后期护理知识,对于及时救治冻伤患者、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冻伤的概述
冻伤的定义与分级
冻伤是指人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下,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的冻结性损伤。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四度。一度冻伤最轻,仅伤及表皮层,表现为皮肤红斑、轻度水肿,自觉灼痛或瘙痒;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除红斑、水肿外,还会出现水疱,疱液清亮,疼痛较明显;三度冻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黑褐色,感觉消失,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四度冻伤最为严重,损伤深达肌肉、骨骼,可导致肢体干性坏疽,愈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
冻伤的原因
1.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低温、潮湿的环境是导致冻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寒冷的冬季,若未做好保暖措施,在室外停留时间过长,尤其是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人体热量散失加快,极易发生冻伤。另外,在水中浸泡时间过久,即使水温并非极低,也可能因水的导热性强而导致身体热量快速丢失,引发冻伤。
2. 个体因素:老年人、儿童、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的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发生冻伤。此外,酗酒会使人体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同时影响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功能,醉酒后在寒冷环境中也很容易冻伤。
冻伤的治疗
现场急救
1. 脱离寒冷环境:一旦发现有人冻伤,应立即将其转移到温暖、避风的室内,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加重损伤。
2. 快速复温:这是现场急救的关键措施。对于轻度冻伤,可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7 - 40℃的温水中,浸泡时间一般为20 - 30分钟,至冻伤部位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感觉恢复为止。对于重度冻伤,复温过程需更加谨慎,应在医院内进行,可采用恒温热水浴复温,水温控制在40 - 42℃,避免水温过高导致组织损伤加重。复温过程中可轻轻按摩冻伤部位周围正常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但严禁直接按摩冻伤部位。
医院治疗
1. 药物治疗
• 血管活性药物:为改善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山莨菪碱等。这些药物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减轻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一般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调整剂量。
• 抗生素:冻伤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并发感染。对于有感染迹象或创面污染严重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在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
• 改善微循环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一般每日静脉滴注500 - 1000ml,连续使用7 - 10天。此外,还可使用丹参等中药制剂,其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给药。
2. 手术治疗
• 清创术:对于冻伤创面,应在复温后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水疱液,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扩散。清创时要注意保护健康组织,尽量减少损伤。对于较小的创面,清创后可采用包扎疗法;对于较大的创面,可根据情况采用暴露疗法或植皮手术。
• 截肢(指、趾)术:在严重冻伤导致肢体干性坏疽,且界限清楚、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为防止感染扩散,挽救患者生命,可能需要进行截肢(指、趾)术。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肢体损伤程度以及预后等因素。在手术前,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和预后情况。
冻伤的后期护理
创面护理
1. 保持创面清洁:定期更换创面敷料,一般每天或隔天更换一次,具体根据创面渗出情况而定。更换敷料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新生组织。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创面周围1 - 2cm。
2.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密切观察创面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以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如发现创面愈合缓慢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植皮术后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皮片的存活情况,如皮片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等。
3. 促进创面愈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如生长因子凝胶等。这些药物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加速创面愈合。涂抹药物时,要均匀覆盖创面,避免用力涂抹。
康复护理
1. 功能锻炼:对于冻伤累及肢体关节的患者,在创面愈合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例如,手部冻伤患者可进行握拳、伸指、旋转手腕等动作;足部冻伤患者可进行踝关节屈伸、旋转,以及行走训练等。每天进行2 - 3次,每次15 - 30分钟。
2.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每次15 - 20分钟,每天2 - 3次。按摩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手法要轻柔,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摩。红外线照射可促进组织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照射15 - 30分钟,每天1 - 2次。
生活护理
1. 饮食调理:加强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烟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血管,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冻伤的恢复。
2. 心理护理:冻伤患者,尤其是重度冻伤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外观改变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预防护理
1. 加强保暖: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全身保暖,穿戴足够厚的防寒衣物、帽子、手套、围巾、袜子等。衣物要保持干燥,避免潮湿,因为潮湿会降低衣物的保暖性能。在户外活动时,可适当增加衣物层数,便于根据活动情况和环境温度随时增减。
2. 健康教育:加强对易冻伤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冻伤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告知他们在寒冷环境中工作、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定时活动身体、及时补充热量和水分等。对于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掌握冻伤的急救方法。
注意事项
1. 复温禁忌:在复温过程中,严禁用火烤、雪搓、冷水浸泡等错误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不能有效复温,还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2. 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 定期复查:冻伤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一般在治疗初期,每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结论
冻伤的治疗和后期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科学合理的医院治疗以及全面细致的后期护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冻伤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预防护理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冻伤的发生率。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理念应用于冻伤的防治中,为冻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前景。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