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关注肺炎疫情的人,基本都知道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
不过2020年2 月 8 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一个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新名词:气溶胶传播。
病毒传播途径又增加了一种,不禁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担忧。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要了解气溶胶传播,得先清楚空气传播的一些知识。
空气传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小颗粒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
因此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的广义概念,简单来说,气溶胶就是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的所有超小固体和液体颗粒。
从呼吸到说话、唱歌、打喷嚏,在人类的基本生理活动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排出飞沫和气溶胶。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粒径(颗粒大小)不同
当人说话或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粒径是毫米级,可以被肉眼看见;气溶胶粒径通常在100微米(0.1毫米)以下,很难用肉眼看到。
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容易沉降到地表,通常在传染源1—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粒径受重力作用很小,会悬浮在空气中随气流运动。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属于无接触传播。通常气溶胶的生命周期是7天。在这7天以内,它会一直停留在大气中,造成大范围的污染。
大家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走在楼道上或大街上,明明周围没有人,但是仍可以闻到烟味。其实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黏性作用就越明显。
让人类头疼的PM2.5颗粒物,就是一类气溶胶粒子。
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听起来气溶胶传播威胁很大,但其实它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
可用医用口罩阻挡
一般气溶胶颗粒,用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病毒气溶胶易“失活”
病毒离开体液后,在空气中漂浮过程中因生存环境变化,更容易死去。而且空气中有紫外线、自由基等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可以把病毒给杀死或让毒性降低。
易被空气稀释
病毒气溶胶的传播主要是在封闭空间和半封闭空间。如果遇到大街等开放空间,就算有人一口气排出了很多病毒,但在空气中也很容易就被稀释,病毒浓度会降低到安全限度内。
距离越远,被空气稀释就越明显。而且气溶胶微粒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接触概率低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所以不用过于恐慌,只要按平时那样做好预防措施:勤洗手、正确消毒、戴口罩、少出门,就好。
保持警惕不大意
强调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想着不接触就没事了,不接触也是有可能被传染的。
在不通风的封闭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会增加传染风险。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要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要想减少气溶胶传播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若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所以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在不同房间内随空气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中央空调;及时给地漏加水或使用防臭地漏,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1、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或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可能的病毒浓度;
2、不要共用餐具和个人生活用品;
3、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多层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4、跟外人接触必须全程戴口罩,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封闭和半封闭的通风不畅的空间;
5、居家或者办公室等封闭空间内,尽可能采用酒精、消毒液、紫外灯、有杀菌功能的净化器等主动杀灭新毒,减少其存活几率;
6、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7、密切关注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尽快去医院就诊。
【友情提示:妙手商城酒精现货已上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注意防护,祝您健康。】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