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生
央视的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个真实的故事。
5岁的浠诺用手语“讲述”了,自己在2岁时,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一针致聋”的遭遇。
一岁时叫爸爸妈妈, 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整天眉开眼笑的孩子。她再也不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只敢远远的看着,会因为听不到声音,说不出话而着急,会忍不住大发脾气,会忍不住乱摔东西。
浠诺“说”: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和你说话,但着急说不出来,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是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但是,我想要的不是妈妈的对不起啊。我想要的是能再开口说说话。我想要的是能再听听身边的声音。
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250万人吃错药而损害健康,导致死亡的有20万,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此外,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儿童,更是不计其数。
让浠诺“一针致聋”的用药不当的到底是什么药呢?
其实,这个“药”主要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
以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为主的这一类抗生素曾经一度因高效廉价而普遍应用在广大的基层医院,乡村诊所中。直至今日,在一些基层的小诊所或卫生院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这种抗生素主要是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烧伤感染及骨关节感染等。
伴随着这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随之出现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耳毒性。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而且导致永久失聪的可能性就越高。
除此之外,现在的研究还发现,如果孩子携带有“药物性耳聋基因”,那么更可能会对这类抗生素极其敏感,在极低剂量下都有可能导致耳聋,即“一针致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的家庭会选择先做基因筛查,特别是母亲已有听力减退问题的家庭。这项筛查可以测试孩子是否携带这种特殊的“基因”, 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一针致聋”的风险。
不当用药引起的风险,不仅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一针致聋”,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跟多种因素有关
一.儿童药缺乏、超说明书使用是源头。
资料显示,在当前国内的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儿童药物剂型仅有60种(含中成药),比例仅占1.7%。
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儿童安全用药问题现象突出。
二.我国缺乏服务于儿童的医生和药师,家长给药行为不当也会给儿童带来安全风险。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家长存在儿童给药安全隐患。
其中,有72.5%的家长擅自给孩子停药;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34.7%的家长让孩子同时服用多种药;27.4%的家长自行调整用药剂量;19.8%的家长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粥、汤中。
三.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跟个体基因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药物,是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酶类(CYP450)实现代谢。而这种酶存在广泛的基因多态性和表型多态性,使其对各种药物的代谢存在个体差异。
根据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超快速代谢型、快速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如果属于弱代谢型,药物代谢速率比普通人群明显减慢,应该避免使用该药物或更换其他有效药物,以减少药物不良代谢引起的药物蓄积性中毒的发生风险。
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是造成其用药不良反应高发的重要因素。
比如,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损害,
如使用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全省麻醉药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药物时,药物易穿过血脑屏障;
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排泄慢,半衰期长,易发生中毒;
许多小儿遗传性缺陷并不表现出来,表面上发育正常,但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需谨慎用药。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避免因为用药不当引起的种种风险呢?
①选择适合的药物:如发现某儿童对某类药物代谢非常差,就要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否则毒副作用会非常大。
②选择适合的剂量:儿童用药一般都会按照体重等指标计算,会有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儿童对某类药物代谢速度慢,容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就需要选择较小剂量使用。
③对健康长期管理:很多情况下,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不明显,人体不易察觉,但是对身体的伤害已经发生。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C20150017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2178号
Copyright © 2010-2018 广东恒金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